楚简制作技艺传承工坊
[千古遗墨 简帛之美]
[历史渊源]
楚简是战国时期楚国范围内形成的竹简,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用来书写的文字材料有青铜、龟甲、牛、羊皮等物,但使用频繁,存世最多的文字材料还是以竹木为原料的简牍。
商和西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竹简,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竹简实物。这一时期的竹简集中发现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及河南省,它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二千余年。楚简不仅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还创造了制作竹简的技艺,堪称先秦“宣纸”的制作。由于从选料、加工到成册,流程繁琐,工艺复杂,以致在纸张发明以后而逐渐消失。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北出土了大量的楚简,为了保护和展示的需要,从事楚简整理研究的有识之士,询访竹蔑老艺人、发掘、继承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直到目前用现代方法制作“竹简”者颇多,但继承传统尊古炮制者稀少。
[楚简技艺特色]
中外专家学者早已明确指出,楚简的制作技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传历史悠久:楚简的制作技艺进入高峰形成体系的时间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秦汉以后因战乱和历史的发展科技进步虽有兴衰起伏,但承传的脉搏一直跳动至今,即有数以万枚的简牍文物出土,又有复制的简牍展品及当代传人新品简牍面世。
二、制作技艺不凡:楚简的形制长短有别,宽窄厚薄有异。要体现出竹篾工艺的清雅、细巧,于竹黄的一面要纤细平整,吸墨不散墨;竹色要浅淡洁净,常触摸不易沾污;竹性要坚实柔韧,耐卷扎而不变形,竹质要耐湿燥,历经寒暑而不开裂。
三、简书文字秀美:在书法风格方面篆、隶、行、草各体兼备。其笔法、结体、章法、用墨等皆各具特色。
黄有志继承了楚简制作的传统技艺:
1、制作工具。黄有志自家祖传的实物和已出土的制简工具有近20个种类。主要有铜锯、青铜削刀、铜斧、铜锛、铜凿、铜刀、铜刻(刀笔)。这些工具均为青铜合金铸造,如同“越王勾践剑” 一样的坚韧和锋利,特别适合于楚简制作。
2、笔墨仿古。他拜访传统制墨老人,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天然烟墨,于出土竹简的墨色非常相似。
3、书法仿真。多年来,他临摹了大量的楚、秦、汉简(牍)文字。成为楚简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
4、选材制简。他选材,能选准品种和产地;砍伐,能根据季节和时辰;取材,能截取最适合的段落;解片,能把握好分寸;杀青,能去青去疤不伤黄;蒸煮,能脱水脱污不脱浆;炙熏,能适温适湿不过度;编策,能有紧有松不移位。
5、主要器具和设施
制作楚简的工具,除了常用的锯、刨、斧、凿、钻和各种各样的雕刀以外,还有家传的钢锯、铜锛、铜斧、铜削、铜刻刀,以及书写简牍的各种规格大小的毛笔、石砚、墨等。
6、主要作品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陈的所有战、秦、汉简牍复制品;荆州博物馆展陈的西汉古尸的竹牍及江陵望山、张家山的简牍复制品,荆门市博物馆展陈的郭店楚简复制品、及湖北省博物馆的银雀山汉简复制品等,都是黄有志的作品。
开发的简牍艺术品有:有机玻璃装框的《郭店楚简》、《千字文》、《道德经》等。
[楚简技艺传承人]
黄知平,生于1949年6月,私塾。1966年师从金祥忠学习竹篾工艺,由于虚心学习,能吃苦耐劳,几个月内即掌握了竹简制作的技艺。
黄有志;1971年出生于荆州市江陵县的一个竹木艺人世家,常协助父亲制作一些竹篾、竹简制品。199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荆州博物馆保卫科工作。由于踏实肯干,恪尽职守,工作之余还继续坚持书法学习和临帖拓碑,荆州博物馆原馆长滕壬生教授发现了黄有志的才情,将他调到了自己的身边从事楚系简帛文字的资料整理、词例摘录和全书的排版与誊抄工作。仅《楚系简帛文字编》一书就花了五年时间。为其随后的楚简文字的研究及简牍书法艺术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简牍文物复制和楚简类专著出版文字书写不可缺少的专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