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斫琴技艺传承工坊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历史渊源]
楚式斫琴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考古发现在我国尚存最早的古琴实物均在楚国范围内的湘、鄂两省,如:荆州马山、荆门郭店出土的七弦琴、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十弦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七弦琴,这些都是楚式斫琴技艺中的代表。
楚式斫琴技艺在荆州的历史上,一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技术保证和厚重的人文环境。
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最早古琴实物出土于荆州古墓:荆州马山、荆门郭店出土的七弦琴,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十弦琴等。楚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至今仍在流传,代代不息。
〔古琴实物样式图〕
近代的荆州古琴演奏家向笙阶先生(1895年4月—1981年5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沙市建有“灵寿琴馆”,为我国古琴艺术的发掘、传承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五十年代初,曾与当代知名古琴大师查阜西、管平湖等人参与古琴“老八张”的录音工作,在1963年全国古琴打谱座谈会上,录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水仙操、春闺怨等曲目。
当时,与向笙阶先生为邻的木匠世家万其义,受其影响,曾在家斫琴数张,与向笙阶先生共同探讨楚式斫琴技艺,正在兴头之时,不幸因病去世,仅留下斫琴心得,传与后人。九十年代初期万家第三代传人万方德在制作明清家具的同时,重新尝试楚式斫琴技艺,直到2000年,万家第四代传人万翔,通过各种不懈的努力,终将楚式斫琴技艺发扬光大。
〔古琴制作工具图〕
[楚式斫琴技艺特色]
楚式斫琴技艺有五大特征。这五大特征深深地烙上了南方楚文化特色。
一、楚式斫琴技艺的哲学原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所谓阴阳平衡取决于三个方面:(1)型制:上圆为阳,下平为阴;(2)材料:梧桐为阳,梓木为阴;(3)漆胎:鹿角霜为阳,朱砂为阴,上圆法天,下平法地,侧曲法人,这样形成了楚式古琴的天人合一哲理。
二、楚式斫琴技艺的文学原理,方正平和,鸾凤和鸣,与楚地凤凰传说,屈原的《离骚》相呼应,形成楚式古琴的文学风格,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钟爱楚式古琴的主要原因。
三、楚式斫琴技艺音乐原理,怒而不怨,哀而不伤,因此以楚调为旋律基础的古琴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离骚》、《九歌》音质特色都是楚式斫琴的直接证明。
四、楚式斫琴技艺应用楚地先进的抽丝、髹漆、精湛的木工等技术,成就了楚式斫琴技艺的成熟和传承。
五、楚式古琴形制灵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在楚式古琴上的应用,是其独有的特征。
〔古琴制作技艺图〕
[传承人万翔简介]
万翔,男,1969年5月生于荆州市江陵县,楚式斫琴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自小喜爱传统手工技艺,小学期间,跟随父亲万方华学习竹编,编织的鱼篓、菜篮经常得到父母的奖励。中学期间,跟随叔父万方德学习木工、木,和斫琴,历经七年多,最终痴迷楚式斫琴。1991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深圳中信公司从事翻译和总裁助理近5年,期间,在北京相遇我国著名斫琴大师田双琨先生。1996年,离开深圳任贵阳中信公司总经理,同年11月拜田双琨为师。1998年12月,主动辞职、放弃工作,在北京跟随斫琴大师田双琨和故宫博物院王世襄先生学习斫琴技艺和古琴鉴定。1998年至2008年,走遍了全国各地有藏琴的博物馆、有记载琴事的地方志、有收藏琴史的古籍书店,搜集整理了古琴方面的大量文献。同时,持之以恒地挖掘、改善楚式斫琴术,大大提高了斫琴技艺。
2005年至今,制作楚式古琴数千张,已被我国文化界数百名知名人士所收藏。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交流楚式斫琴技艺和演奏方法。七年多的推广工作,现有五名斫琴弟子和三百八十多位楚式古琴演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