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传承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楚绣技艺活态传承工坊

[流传在指尖下的精美绣品]

    [历史渊源]

    中国刺绣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同样源于服饰的楚绣,其诞生的年代可能比资料记载的还要早。至春秋楚庄王时,楚绣的使用非常广泛。据《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华屋之下……。”大约在2600年前,楚绣从针法技艺、染色工艺到图案纹样都已十分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绣风。其佐证为:“ 1982年在荆州城西北二十余里马山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丝织绣品、衣物,其质料完好、色彩华美、纹样丰富,设计大胆而巧妙,具有恢弘壮丽、活泼奔放的艺术效果,这都是前所未见的(《中国刺绣史》笫9页载)。”因而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绣品被称为“丝绸宝庫”。这批出土的绣品实物,在“工艺技术上,全部釆用辫子股针,不加画缋填彩,一律用色线表现颜色,证明绣缋相依的局面已经结朿”(载《中国民俗史·先秦卷》笫44页)。这是楚绣对中国刺绣源远流长的重大贡献。

    秦亡楚后,楚王宮内一批技艺精湛的绣娘散佚在古纪南城周边民间,继续传承着精美的楚绣技艺,“有资料表明,汉代丝绸刺绣工艺的发展,主要是以楚国刺绣工艺为基础的(《东方雅典·荆州》笫一卷170页)”。楚绣最典型的锁绣和钉线绣针法,“从西周到唐代历经-千多年,代代相传,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中国刺绣史》笫34页)”。因诸多因素,致使唐代绣风发生大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打破了以锁绣为主的格局。从此,楚绣技法出现了回针绣等平针绣法,但楚绣之锁绣针法的发掘、传习,其历史脉络清晰,传承谱系明确无庸置疑。

1592806810431622.jpg

    [楚秀技艺特色]

    楚绣具有精湛的技艺特征与审美情趣,突出表现为:

    一、针法

    楚绣是用多种彩色丝线,在丝织品上用锁绣(俗称辫绣)针法,绣制成饰品的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锁扣针脚整齐、匀净,线条流转生动。绣线一般由双股合成,投影宽度为0.1—0.5毫米之间,其间有钉线绣法和回针绣法。锁绣是楚绣的主要针法,绣制时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的近旁,落针时将线绕成圈。第二针,在线圈中起针,两针距离靠近,将第一个圈拉紧,依次类推。锁绣针法的特点是工艺性强,淳朴、结实、牢固、有浮雕感。由于刺绣纹饰有如发辫花纹,所以也称辫绣,或合称为辫子股锁绣。楚绣的“这种辫子股针绣,纹样造型类蚕,空心钩边,被命名为‘窍曲纹’。……辫子股针技法,不加画缋填彩,一律用色线表现颜色,证明绣缋相依的从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实物来看,楚绣的针法大部分是锁绣,锁扣均匀而整齐,是楚绣的重要特征。

    二、色彩

    楚绣的色彩,既艳丽缤纷又和谐统一,楚绣的色染工艺的颜色来源,主要来自于自然矿石和花草植物。色彩的民俗意义有两项最为显著,一是审美,一是信仰。楚先民生活在荆山的丛林之间,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抽象而浪漫;其主要信仰是崇高自然,所以色染的材料来源,随手即拾,将自然矿石粉碎浸泡,将花草植物锤打捣烂浸泡发酵后用于对丝线或绣地染色。颜色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绿黄、钴蓝共十二种,但是,每件绣品一般只配三至五种颜色。多以暖色为基调,以缓和的对比度或相邻的色彩在明度上拉开层次,配置协调,华丽典雅。

1592806870124100.jpg

1592806901577447.jpg

    [楚绣技艺传承人]

     李友珍,1962年生,女,荆州区郢城镇人,小学文化。其太奶奶、奶奶、母亲均有家传的缝纫、刺绣手艺。其母早年曾绣制鞋、帽、兜肚、枕头等物品售卖以贴补家用。李友珍从小受其家庭影响,在其母传授下学习刺绣。1978年进入岑河镇羊毛衫厂绣花车间担任刺绣工。由于其绣花基础扎实,很快便成为了绣花车间的技术骨干,担任了成品质检员和技术指导。1984年羊毛衫厂撤销后,李友珍在打工从事内衣缝制工作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刺绣手艺。前些年,李友珍回到家中,重新对“汉绣”针法、“楚绣”针法进行钻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绣品创作中,运用其家传的“楚绣”针法完成了“龙凤呈祥”“凤凰于飞”、“龙凤三现”等作品。并向其女儿传授刺绣技艺。目前,李友珍的女儿李红菊、秦宏梅已掌握汉绣及“楚绣” 遗存的基本绣法,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作品。

   15928069531172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