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琢磨活态传承工坊
[小石头 大智趣]
[历史渊源]
楚地的玉石琢磨技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荆沙及邻近地区就有玉石琢磨的从业者,据考古发现:荆州区的枣村岗遗址、沙市区的汪家屋场、天门石家河遗址、钟祥市六合遗址都先后出土了大量技艺不凡的玉器,其中包括人头像、虎头像、龙形环、凤形环、鹰,牙璋、蝉、鸟和较多的小型工具,仅枣林岗遗址就出土了凿(18件)、钻(15件)、刀(3件)、钺(1件)还有玉料及碎片。这些都是琢磨(加工)玉石的遗物。至于楚墓中出土的玉器技艺之高,数量之多更是令人惊喜,仅熊家塚楚墓墓地就出土近三千件,十多年前沙市城区在旧房拆迁中,还先后发现了几处唐宋时期玉石加工作坊遗址和遗物。(玉石和玛瑙切片和边角料)。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荆沙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璞玉以后,又陆续发现了相璞爱好者和善于琢磨(雕刻)玉石的传承人:吕金堂、王华琳、马贤庭和胡跃进。其技艺各用所擅,有的善擅琢磨楚式玉佩,有的善擅琢磨实用玉器,有的善擅俏色巧琢。其共同点都是以琢磨为主要手段加工玉石作品,继承了楚玉的传统琢磨技艺。
[楚玉琢磨技艺特色]
“切磋琢磨”是古人加工玉石的核心技艺及其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所谓切,就是切割,将玉石料按照准备加工的物件,切割出“大样”。古代切割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刀切(用硬度高于被加工玉料的玉石刀)进行切割;二是线切,用兽皮或筋制作成线(索)进行切割;三是轮切,用木或玉石制成轮盘进行切割。所谓刀切、线切、轮切,只是切具的不同,在切的时候都要不停地注入流砂(带水的金刚砂),实际上都是利用流砂,经过反复的摩擦完成切割的。
磋,就是现代的钻。它是用硬度较高的玉石制成尖钻和管钻,通过拉扯使其旋转,对被加工的玉石进行钻孔和镂空的工具。在旋钻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浇注流砂。
琢,是用硬度较高的玉石制成凿刀,对非直线、非平面的异形玉石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法。其主要功能,是凿掉被加工物体应该舍去的部分。琢和切、磋、磨的区别在于它不是通过流砂摩擦加工造型,而是用手凿进行加工。
磨,就是研磨,在古代,一是用硬度高于被加工材料的“它山之石”直接研磨,直接研磨的作用一是磨平,二是磨(抛)光。
玉石加工的“切、磋、琢、磨”,既是动词(加工的方法),也是名词(工具名称)。除了“琢”是用凿刀凿掉被加工玉石的多余部分以外,切、磋、磨都是应用不同工具(刀、钻、锯等)浇注流砂,经过研磨完成的。所以治玉的民间艺人自古以来都将玉石的加工制作,简称为“琢磨”。现在人们通常都将玉石制作称为“雕刻”并不确切。因为除了低硬度的软玉石,用一般金属雕刻工具是难以雕刻的。现在广泛使用的镀有金刚砂的磨头进行加工制作,其工作原理仍然是传统的研磨而不是雕刻。
[楚玉琢磨传承人]
胡跃进,荆州市沙市区人,生长于教育工作者之家,自幼就喜爱写字画画,雕砖磨石。少年时代就开始创意书画和玉石作品,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艺术实践的积累,成年以后,特别是在荆沙发现千古楚玉的近十年来,潜心琢磨,创造性继承古玉雕琢技艺而硕果累累。即目前为止,雕琢的玉石作品近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