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传承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陈岸瑛 | 《江西漆艺美术史》的三点新意

16471747479080_.pic.jpg

《江西漆艺美术史》,寇焱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20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的中国漆学在数代学人努力下逐步建立起来。沈福文、雷圭元等先驱既有创作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研究水平。“70后”一代的寇焱承此余绪,在教学、创作之余推进漆艺史研究,其《江西漆艺美术史》不仅对于漆学建设有益,对于促进江西漆艺的当代传承发展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该书的新意之一,在于能够融通古今,将江西古代漆艺史与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衔接起来。在纳入非遗保护框架之前,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普遍经历了一个国营厂和出口创汇时期,江西也概莫能外。第七章《明清以来江西脱胎漆器》以宜春和鄱阳两地为中心,概述了一条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的脱胎漆艺发展脉络。其中第四节“非遗视角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还概述了宜春、鄱阳两地脱胎漆艺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让读者对其最新发展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该书还自然地将传统漆器制作与现代漆画创作衔接起来,没有落入一般“学院派”的门户之见。该书第十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江西现代漆画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并公允地指出,“江西漆画的兴起和繁荣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一所二厂’的巨大贡献。‘一所’即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二厂’即宜春脱胎漆器厂、鄱阳脱胎漆器厂”。

该书的新意之二,是对漆树种植和漆材料生产状况的重视。这一点,大概与漆艺不同于其他传统工艺门类的材料特性有关。其一,漆酚和漆酶的天然生化反应,作为化工产业出现之前的“化学工程”,其高分子结膜状态至今仍难以用科技手段完全掌控,对于古人来说就更显得“神鬼莫测”了,由此增强了漆的神秘性。其二,正所谓无器不髹,大漆具有无比强大的黏合力,能够与陶瓷、金属、植物纤维等各类材料融合,其“万能”的材料特性在古代技艺传统中极为突出。其三,漆树难以在东亚之外的地区生长,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因此将漆汁称为“亚洲的血液”,这一髹饰效果接近玉的材料,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质。对不少漆人来说,髹漆的过程无异于对自然的礼拜和明心见性的禅修,毕业于哲学系的日本轮岛漆艺大师赤木明登只做素髹,在无限次重复中体味漆黑的澄明之境,即为其中一个典型。实际上,即便是初入门者也不难产生这种感受。漆的魅力是许多人难以抵挡的。

漆学前辈沈福文的《中国漆艺美术史》也是从漆材料性能、漆树产区分布写起的,只不过较为简略。《江西漆艺美术史》不仅在开篇交代了江西的漆树种植和生漆出产情况,而且在各章节也均留意生漆、桐油、麻布等基础物资在整个漆产业链中的作用。江西不是国内生漆产量最高的地区,但生漆质量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江西还有植麻织布的传统,连带着增强了其漆器生产的优势。除了生产环节,该书还关注到贸易和消费环节,以及官方管控对于漆产业的影响。

这些洞察均超出了以风格样式为中心的传统美术史视野,勾勒出更完整的社会文化面貌。第九章“清代江西商人漆器贩运与经营”无疑是该书引人入胜的看点之一,读者可以看到,江西商人对江西漆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们不仅在全国销售江西漆器,还把这里出产的生漆运至广州等地。

该书的新意之三,是注意到漆工艺与其他工艺门类在技术上的互通。如邱春林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江西漆艺美术史》一书注意到吉州窑所烧制的窑变釉瓷器与螺钿漆器有极为相似的表现方式,陶瓷剔花、剪纸漏花等工艺也对元代庐陵漆器的髹饰技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工艺的互通性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传统工艺一般就地取材,符合“天有时,地有气”的定律,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同一地区的工艺门类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深层联系。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提出了区域性整体保护理念,并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举措加以应对,但同一地区不同非遗项目间是否存在深层联系这一问题,却较少被有关部门和专家们关注到。该书的相关研究,无疑为此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

工艺技术甚至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不仅同一个地区的工艺品种间会产生技术的互鉴,就算是相距遥远的工艺品种也会存在某种相通性。以技艺的普遍性、互通性为基础,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可以形成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带,如以漆为媒、以丝为媒、以纸为媒、以竹为媒、以瓷为媒、以茶为媒,均能形成横跨全国乃至全球的技艺和文化交流。

以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平台发起的“漆艺中国行”大篷车行动,以及最终建立的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将全国所有漆艺类非遗项目和漆树种植区链接到一起,并将这种技艺和文化交流拓展至日韩和东南亚地区。作为漆艺分会的成员,寇焱对江西漆艺的研究和守护,无疑为建设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漆文化交流带补充了一个重要节点。

综上所述,《江西漆艺美术史》作为一部填补空白的区域漆艺通史,在研究和写作上融通古今、凸显漆的特性、跳出传统美术史视野、关注工艺互通性,体现出一种新的学术意趣。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