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传承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传承院上演经典荆河戏《穆桂英招亲》

11月9日,由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的荆河戏传统剧目《穆桂英招亲》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荆河戏剧场上演。

荆河戏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本次表演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组织专业人员全程录像,属荆楚传统戏剧抢救性保护系列举措之一。

参加表演的演员都是年过花甲的民间艺人,他们精湛的演技,向社会奉献了一台精彩的荆州传统戏剧。其中杨宗保扮演者张宜迈老师(86岁)和穆桂英扮演者胡新春老师(75岁)仍换发出当年的风采。

△《穆桂英招亲》剧照

《穆桂英招亲》剧照

《穆桂英招亲》剧照

张宜迈老师(86岁)剧照

胡新春老师(75岁)剧照

乐队人员

演职人员合影

【荆河戏简介】荆河戏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调《金钗》演出。晚清至民国年间,著名戏班有“三元班”、“泰寿班”。现今茶社、酒馆亦常有当地“围鼓”班子为群众清唱。荆河戏有南路、北路、子母调(南北反)三大腔调,板式有导板、三眼、原板、摇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当有生、旦、净、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荆河戏表演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唱词及念白以荆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以武功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保留下来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以及《大回荆州》、《打黄盖》等500余本。

2006年5月20日,荆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5。保护单位为荆州市群众艺术馆。2018年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兴建荆河戏剧场,并设立戏曲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开展荆河戏的表演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