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传承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美育同行┃共促艺术美育与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启动

荆楚非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表达方式有趣、体验感强,教育价值丰富。近年来,非遗研学逐渐受到各界的青睐,成为课堂之外的重要“补充”,在多个维度丰富着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经历。非遗研学活动将学生带出传统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11月16日至17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赴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非遗美育研学之旅,与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共建“美育研习基地”。


湖北荆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它是三国故事中多次被提到的荆州,也是诗句“千里江陵日还”中的江陵,从古至今,这里走出过众多显赫人物,藏着无数经典故事。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荆州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勤劳勇敢的楚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形成了如今的楚式漆器、雕花剪纸、楚式斫琴、葫芦烙画、楚绣、磨鹰风筝等优秀的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副院长王舒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别参观了“大漆文化展厅”“大师工坊”“楚式漆器技艺展厅”“楚生活馆”4个展厅,学习了解古时候楚国人家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民情风俗、文化娱乐等历史风貌。在葫芦烙画工坊,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张远龙大师详细讲解了葫芦烙画的起源、绘画形式和特点,并带领学生们现场体验、制作这项非遗手工。据了解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用烙铁在葫芦或夹板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楚人崇尚凤鸟,相传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楚人把磨鹰制作成风筝,放飞苍穹,以示崇敬,以求平安。这便是魔鹰风筝的由来。磨鹰风筝集扎、糊、绘、放等传统风筝技法之大成,造型美观、工艺精细。高挺立体的鹰头和身躯,眼睛部分镂空并配有亮彩的“活眼”,整体形状绘画似真鹰,在天空中盘旋,栩栩如生,这就是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荆州磨鹰风筝。而“磨鹰”放飞技艺则凸显“磨”字,即盘定升降,随意自如。每位同学从磨鹰风筝的历史开始了解,再由老师带领着去熟悉制作的过程,最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在舒适的环境中,一点点地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放飞创意的天空,挥洒色彩,设计独一无二的风筝图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承载着祖辈们的聪明才智、美好愿景,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始终秉承着“以游立德、以游启智、以游悦心、以游尚美、以游健体”的研学方针,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让那些书本上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非遗研学这一“行走的课堂”中,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将持续发展非遗文化,践行“五育”融合,提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广大非遗爱好者们领略更加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