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风采】朱高祥:以漆为媒,传承千年技艺,创新现代之美
在漆艺的世界里,朱高祥是一位执着而充满热情的传承者。来自河南信阳的他,用双手和匠心将传统大漆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创作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作品。从大学时期的初次接触,到如今成为工作室的创始人,他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热爱。
朱高祥,河南信阳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专业,创办河南信阳遇漆工艺品坊,从事漆器工艺品的制作。2017年作品(印象榆林)参加河南省“中原画风”第七届青年美术展并获优秀奖并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2018年参加湖北省楚式漆器传承人群研修班、2022年(大漆茶具一套)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大赛获三等奖、2024-2025年多次入选信阳优秀漆艺匠人代表被信阳新闻联播报道。
一、漆艺之路:从兴趣到匠人
朱高祥与漆艺的缘分始于大学本科时期。彼时,他在创作漆画的过程中,被大漆材料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它不同于传统绘画,拥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通过堆叠、打磨、镶嵌等技法,创造出层次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可触摸的艺术”让他着迷,也让他决定投身漆器创作。 然而,当时的漆艺资料极为匮乏,国内关于漆艺的专著寥寥无几,仅有一本《髹饰录》可供参考。面对这样的困境,朱高祥并未退缩,而是跟随导师蒲美合老师,从最基础的技法开始,一步步探索漆艺的奥秘。在学习过程中,戗金工艺(一种在漆器表面雕刻并填入金粉的技法)成为他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缺乏专业工具,他只能自己摸索——从打磨漆板到仿制福州匠人的刻刀,再到通过日本纪录片研究“沈金”技法,他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
△朱高祥在漆器收尾阶段的揩清工作
“每一遍打磨都不能磨漏,必须小心翼翼。”朱高祥回忆道。经过五年的反复练习,他终于掌握了戗金工艺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精进。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热爱,更需要耐心与坚持。
二、传承与创新:非遗的生命力
朱高祥始终认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他深入研究古代漆器的制作理念,尤其是楚式漆器的工艺特点。在他看来,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依然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漆器,正是因为他们对材料、技法和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朱高祥深知,非遗技艺的传承是根基,而创新则是其延续的生命力。他提到:“没有扎实的基础,创新就像空中楼阁。”
在创作中,他既注重对古代漆器制作理念的领悟,又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探索漆艺的新表达。例如,古人偏爱亮面漆器以弥补光源不足,而现代人则更欣赏亚光的含蓄之美。这种对传统的重新诠释,正是非遗技艺与时俱进的体现。他的作品《印象榆林》和《大漆茶具》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既保留了传统漆艺的精髓,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朱高祥的《印象榆林》和《大漆茶具》--茶则
三、非遗推广:让漆艺走进生活
朱高祥深知,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少数匠人,而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因此,他希望通过简化部分工艺、降低材料成本,让漆艺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成为普通人也能体验的手工艺。 作为信阳人,朱高祥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计划未来漆艺工作室要结合信阳的楚文化特色,创作具有地域风格的漆器。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让家乡人重新认识漆艺——它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文物,更是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